查看原文
其他

你养出的孩子是否爱你,取决于你对这3件事的态度

365读书 2022-12-02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萨提亚育儿 Author 萨提亚育儿

后台回复“读书”

即可免费领取52本精读好书


|吴漾   主播|电台老张

来源|萨提亚育儿(ID:satiryuer)



作家刘继荣在《坐在路边鼓掌的人》一书中,讲过几段儿子的小事:

小家伙3岁时,对她说:“等我长大,会给爸爸妈妈买一架飞机,你们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去。”


4岁时,儿子看了一本别墅的图片,又对她说:“这一栋,那一栋,将来全部都给你们买。”


5岁时,刘继荣大病了一场,儿子一本正经的发誓:“我将来必定要研制最好的药,让妈妈永无病痛。”


读着这些小故事,内心涌动着一阵阵温暖。


只不过,稍微设想一下,若是我的孩子,在自理能力尚未养成的年纪,便做出这样的承诺,大概只会当成 “童言无忌” ,笑笑而已;


或者对孩子嘲笑一番,让他小小年纪不要吹牛。


在孩子的童言稚语面前,刘继荣是这样做的:


面对 “想飞到哪,就飞到哪” ,她憧憬着在万米高空,脚踏祥云;


面对 “想住在哪,就住在哪” ,她设想着冬住海南的椰风海浪,秋住北京赏红叶、逗蝴蝶;


夏住西湖看接天莲叶,春天则烟花三月下扬州。


至于孩子誓言的 “研制好药” ,她也没有视作孩童的天真,而是将儿子陪她度过病期的点滴,写成了《穿西装的斑点狗》,并且获了奖。


面对突然的 “出名” ,孩子害羞地要求妈妈:“不要写我了,我什么也没做,只是像我说过的那样爱你。”


作家池莉给女儿写过这样一段话:


我对你的爱,是我生命里的每一次呼吸,每一个微笑,每一滴泪水。


如果上帝允许,我只会更加爱你!


妈妈对女儿的爱,正好与刘继荣的儿子对妈妈的爱,产生了呼应。


每一个懂爱的孩子背后,都有一个懂爱的父母;


每一段和谐的亲子关系,都少不了父母在这 3个 小细节上的智慧处理。


01

用崇拜的心态,看待孩子


《人世间》中,冯化成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:“爱的基础,是崇拜。”


对于冯化成这个人的行为,不敢苟同,但是他的这句话,的确说出了爱的底层逻辑,尤其是父母与孩子之间。


父母的崇拜与欣赏,即便是孩子的淘气,也能成为父母眼里的艺术品。


前两天,苏州的两个3岁的小可爱,受得了网友们的实名羡慕。


一段视频中,两个小家伙,时而用胖乎乎的小手,沾着颜料,在白白的纸上随意按下手印;


时而拿起沾有颜料的画笔,蹦蹦跳跳地将颜料水甩到白纸上。



一位网友表示,这要是我家,估计要被我妈打残了。



而孩子的爸爸,则是要么和孩子一起涂鸦,要么对孩子的 “作品” 进行二次加工,还原成大自然的美。



有这样一句话:你眼里的孩子是什么样,他们就会长成什么样。


话多的孩子,有的父母认为,他们在思考,有的父母则认为,像叽叽喳喳的小鸟,吵得心烦;


好动的孩子,有的父母觉得,他们在尝试,有的父母则坚信,能够安静的孩子,更可爱;


总是把家里的东西拆得七零八落的孩子,有的父母看到了孩子的动手能力,有的父母则大骂 “败家子” ;


孩子想成为一名厨师,有的父母笑着说 “厨师是个很不错的选择” ,有的父母则数落,真没出息,整天只想着吃。


有句话说:“生命的本质需求,是渴望被看见。” 


关于孩子的未来,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,从来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选择。


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,在一朝一夕、一言一行之中。


欣赏和崇拜的心态,能够给孩子注入看见、认可的心理营养。


即便是平庸的孩子,也能从中找到 “我可以”、“我能行” 的信心,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性循环。


02

让孩子感受到 “被需要”


几乎每位父母都坚信,自己是爱孩子的。


为了孩子,哪怕付出生命,也甘之如饴。


可是,为什么很多孩子,越养离父母越远,越养越不懂父母的不易呢?


毕淑敏曾问过一群孩子:什么时候,感到别人是爱你的呢?


得到的答案是这样的:


我帮妈妈买醋,她看我瓶子没打碎,醋也没洒,说 “闺女能帮妈干活了” ,我就特别高兴,从那儿,我知道她是爱我的;


爸爸下班回家,我给他倒了一杯水,爸爸对我说 “好儿子” 时,我觉得他是爱我的;


我在奶奶的耳朵上夹了一朵花,她逢人就说 “这是我孙女打扮的” ,那时,我觉得她是最爱我的。


因为其他人都不愿意让我这么做......


然而,在得到这些答案之前,毕淑敏曾先询问过孩子们,是否感受到生活的幸福?


孩子们不约而同的撇嘴表示,没有觉得谁爱自己。


即便毕淑敏一再引导,父母为了他们辛苦工作、洗衣做饭,孩子们依然坚持 “那算什么呀,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?”


一位网友曾说过:很多父母,90%的教育都是无用的。


特别扎心的一句感叹,却揭开了许多亲子关系的伤疤。


很多时候,父母和孩子就像两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,父母拼尽全力的付出投入,孩子理所当然的默认享受。


导致的结果,正如毕淑敏说的那样:


一个不懂爱的孩子,就像不会呼吸的鱼。


出了家族的水箱,在干燥的社会上,他不爱人,也不自爱,必将焦渴而死。


我们的孩子,天生就是 “白眼狼” 吗?


她也给出了答案: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,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。


很多时候,父母在孩子想为自己做点什么的时候总爱这样回应:


孩子想要帮忙做家务,爸爸说,你去学习,妈妈说,别越帮越忙;


孩子做了一顿饭,妈妈看不见,爸爸只会说 “又没考好” ......


久而久之,便形成了你的付出你应该,我的享受我应得,你越付出而我却越无能。


父母爱子女,不是简单的关怀与照顾;


父母爱子女,不是直白的给予与接受;


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,是懂得让这份爱流动起来。


当父母与孩子之间,有了 “礼尚往来” 的默契,父母的爱得到了回应,孩子的反哺获得了认可,彼此,便架起了心与心的桥梁。


03

感激孩子的每一份给予


从小到大,儿子都特别喜欢给我送礼物。


和外婆回乡下,遇到路边的小花,会摘几枝带给我;


在幼儿园里,老师发的点心,会放一块在口袋里带回家给我吃;


每逢节假日,都会给我准备 “小礼物” 。


小时候是小卡片,有了零花钱后,是玩具首饰,再大一点,会大方的拿出压岁钱,花 “巨款” 给我 “包治百病” ......


其实,历经几小时,带回来的小花,已经焉巴得不成样子;


放在口袋里的点心,也沾满了尘污;他的卡片,画得真的不怎么样,就连 “爱” 字,都少了一点。


而那些所谓的 “压岁钱” ,不过是 “羊毛出在羊身上” 的结果。


然而,每每收到他的小礼物,我依然满心欢喜的晒到朋友圈里,将他送的礼物,用专属的盒子珍藏起来。


朋友们评论说,你的付出,终于有了回报,养出一个感恩的孩子,将来有福了。


其实是我对他的爱流动到了我的身上,我感觉得暖心他也很开心。

我们总是习惯的认为,父母给了孩子生命、供养孩子成长,基于此,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恩情。


而孩子的回报,则是必须的、应该的,否则孩子就是 “白眼狼” 。


看去上,一方给予,一方受用,用感恩的心去回报,似乎没有错。


然而,当父母对孩子经常带着 “感恩”、“回报” 的期待时,往往会失望。


亲子教育的成败,是建立在「无条件的爱」的基础之上。


所谓「无条件的爱」,是出于本能的给予,而非带着要求和期待的爱。


当父母学会将 “你应该”,换成 “感谢你” 时,亲子之间的关系,便会从 “有条件、带期望的给予” ,悄悄转化成 “感谢你、成全我” 的彼此共赢。


04

写在最后


著名作家、教育家李子勋一直强调:“亲子关系,大于亲子教育。”


好的亲子关系,是一切教育的基础。


一段良好的亲子关系,一定是建立在平等、尊重的基础上。


欣赏孩子的选择、尊重孩子的付出、开心接受孩子的爱意并表达感谢,在点点滴滴之间,形成亲子之间,一条流动着的、爱的河流。




END

往期精彩


我当法医13年:比尸体更可怕的,是人性

她死在40岁,这是对唐山事件最大的讽刺……

这件事,比“唐山暴力事件”更恶劣!


作者萨提亚育儿(ID:satiryuer),传播萨提亚、NLP、催眠、家排、NLP教练技术、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,与大师相遇,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,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,需要请联系授权。


主播:电台老张山东某地市电台主持人,现在为喜马拉雅以及懒人听书录制了百本书籍,其中,喜马拉雅《乌合之众》精读 | 社会心理学畅销榜TOP1---播放量450万。目前,在喜马等平台为学员讲解有声书演播的技巧,2021年被推选为喜马攀登计划前十辅导师。


音配配乐:钢琴曲遇见

👍

如果您喜欢365,请点赞,让我们知道,您曾来过~~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